未行 | 找一块好料做背包

2016-05-05 微信:dahao-dahao

Pic 26_03.jpg

○●○●○

去年初第一次去MO和Rachel的工作室,在南昌路有一个小院子,邻居有只大狗,那个时候他们做设计服务已经有几年。MO之前在瑞典Umea设计学院读书,在欧洲工作一段时间后回上海发展,和他们聊起来上海的工业设计师圈子里很多类似背景的设计师,回来工作几年后多数也都跳出来,一些去了像锤子、小牛等新兴起的互联网产品公司,也有很多开始自己创业从事设计服务或者做自己的品牌。最近两年很多高设计品质的产品项目冒出来,加上互联网的传播,让整个行业热起来,这也让我不禁想起来前不久讲座了解到的100年以前上海建筑设计圈的故事,像范文照、吕彦直、赵深等海归派老建筑师与汇聚上海的外国建筑事务所共同塑造了如今能够看到的上海、南京很多经典建筑风貌。转型时代以及好产品诞生的背后也往往凝聚着设计师与创业者的各种挣扎、纠结和精力、财力的付出,有西方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碰撞与取舍问题,也有设计与不同商业模式之间的探索。身边很多工业设计师和小规模的设计公司开始尝试从设计服务转向产品自主开发,但是没有足够的决心和几年的坚持很难有好的结果,MO和Rachel过去很多年在设计公司从普通设计师做到设计经理,积累了很多经验。在经历过设计服务这么多年的洗礼后从去年也开始转型开发自己的产品,新的品牌名叫做 未行,得自王守仁《传习录》中“未有知而不行者”,即“想了解一件事的真相,唯有自己去实践”。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出设计师希望能够跳出设计服务去做设计实践的探索和决心,他们在整个2015年放弃了之前所有的设计服务项目,全力以赴开发新产品。下面是 未行 第一款产品用改性渔衣面料做成的背包的设计开发历程。

Pic Logo_28.jpg
Pic-000.jpg

不少渴望从设计服务转型自己住开发产品的工业设计团队都会经历非常痛苦过程,未行 希望可以记录下来自己转型开发产品的过程,希望能够对其他转型做自己品牌产品的人有所借鉴和启发吧!

Pic-001.jpg

自己开发产品,对于设计师来讲最难的是迈出第一步,想要迈出第一步就要明确自己要做啥。有的设计师可能是市场喜欢啥就做啥,比较商业一些,这种模式这里不谈。我觉得想要做出好的产品必须走出办公室,多出去实地考察和实践,无论是考察风土人情,工艺材料获得灵感还是去亲自体验和使用产品都可以获得最实在的经验。

他们在二零一五年二月,去海口旁边一个叫澄迈的县城跨年。在海边撞见一位用扒犁筛蛤蜊的渔人并被他身上磨的油亮亮的下水服迷住了,无论是色泽还是手感都很美妙。可能出于设计师的直觉,回到上海后,开始发掘这些源自生活的材料真的很美并且有情感打动人,如何利用这些材料来制作现代都市生活的产品呢?这些最初的想法也是『未行』品牌创立的缘由。

Pic 002_25.jpg

▲ 八零年代常见的黑色绿底雨衣

回上海后,MO无意间看到一种八零年代常见的黑色绿底雨衣(见上图),上手后,发现这种布料和当初在海边看到的手感纹理类似。都是复合料,外布看上去坚韧密实,防水耐磨,比普通牛皮更滑腻。里布是纯棉帆布手感朴素平实。唯一的瑕疵是布料的味道有点大。这似乎有点久别重逢的意味,他们觉得得正式来做这件事了并且初步拟订了品牌的定位:从被时间洗礼过的生活方式和产品中汲取灵感,把其中质优貌美的特质从生活的角落里挖出来,做成适合都市生活的产品。

既然最初的灵感来自一趟旅行,那就先从旅行产品入手。在挖掘自己的痛点和询问常年旅行和出差的朋友后发现有不少人抱怨背包,因为不好用或是单纯因为丑。于是定下第一款产品:背包。

短途旅行和通勤是最初设计定位的核心。具体要求有三点:

一,凸显渔衣面料的防水特性及材质质感。

二,使用上要符合功能需求。

三,好看。

在确定大的风格定位之后,设计师们分析了不少经常穿梭于不同城市的朋友的具体需求点,随后画设计图,手工做小样并且开始寻找加工工厂。第一样是用从雨衣上剪下来的材料打出来的,接着是第二版的样,并且用这款面料做了点其它产品方向的尝试。

Pic 003_24.jpg

▲ ▼ 头一两次打样从雨衣上剪下来的材料制作,视觉和手感都很不错

Pic 004_23.jpg
Pic 005_21.jpg
Pic 006_22.jpg

在寻找相应面料供应商的时候,他们了解到这种布料是一种名叫“丁腈橡胶”的复合布。丁腈胶是石油副产品,拥有良好的耐磨性和抗油耐污性,但是它作为服装面料,由于生产工艺陈旧,在达到同等物理属性前提下比新型PVC等防水面料要重不少。所以基本已被功能服装行业淘汰。只有少量大型军企和零星的小厂还在生产。

Pic 007_20.jpg

由于材料的特殊,如何找到稳定的供货商是最重要的,从最初联系几家军企大厂碰壁,最后各种辗转之后联系到山东一家仍在生产这种布料的小厂。这家厂从厂房建筑到技术工程师的言谈举止都透出一股浓重的计划经济末期的苏联遗风,这家厂前身是国营奶粉厂,在八零年代初改制被现任老板收购后,县企合力请专家一起将工厂转型,开始生产特种橡胶布到今天。

s1.jpg

▲ 山东生产特种橡胶布的工厂厂房

在参观过样品间的各款厚度橡胶布后,和厂长、技术主任愉快的沟通了背包需要达到的各项技术要求(现在想想,当时并不清楚到底这款这种面料需要达到哪些指标,只能泛泛的说需要防水耐磨)。于是怀着一颗“在偏安小县里发现一株灵芝”的喜悦心情和厂长敲定样料生产事宜,迅速推进布料打样。

两卷二十米样布在6月下旬寄到上海,终于不再需要从渔衣上裁下布料打样了。在安排背包打样的同时,他们在网上查到丁腈橡胶在高温下易被氧化而影响物理性能。为了自己验证一下是否是高温下这种材料有问题,他们特意剪下一块巴掌大的布料放在天井中观察它在曝晒雨淋后的变化。结果这块布料仅经过三五天的曝晒(每天中午材料表面温度达四十度以上)后,表层就泛起星星点点不可逆的白斑,散发出强烈的刺鼻气味。送检结果不合格,两类挥发物甲苯、苯乙烯的含量都严重超过中国国标,除去明显的对皮肤及黏膜有刺激性外,这两种挥发气体对部分人群还有引发中毒的风险,这样肯定不可能被容忍的,工厂似乎也不愿意配合再去改进材料的配方,材料选择面临抉择。

Pic 011_01.jpg

▲ 经过暴晒雨淋后,面料产生重大问题

与此同时,同步进行的背包功能设计和内部空间规划进展的相对顺利的多,功能空间设计在有条不紊的迭代和测试中。鉴于在这个阶段,产品的功能设计已经上正轨。团队决定避免时间浪费,保持产品框架不变,弃用橡胶布。寻找合适功能需求和品牌精神的新面料。

Pic 013_15.jpg

▲ 渔人的服装材料一直是MO关注的焦点

汲取这次60天的失败教训,他们开始梳理寻找面料的新思路,并开始研究相关的国家标准、欧盟各类标准以确保材料可以做到:安全无毒,对人体无害

通过各种联系寻找,海边的友人寄来当地最知名的品牌渔裤,是挖蛤人和浅海养殖户的主流装备。这是一种手感类似汽车轮胎、看上去相当防滑防水的材料,并顺藤找到这种面料的供应商,是位于江苏的中国最大PVC防水面料供应商之一。同时从各种涉水工种入手找到不少专业服装的面料供应商,这些厂大都具备相当成熟的制造工艺(大多集中在江苏浙江地区),包括潜水员使用的复合PU防水涂层布料,给充气快艇和急救帐篷使用的复合TPU布料,供给军用和户外装备的Codura复合面料等。拿到所有这些样料后,一方面和对应供应商核对材料安全标准,一方面自己进行户外耐候实验。

前车之鉴,这次他们用几款面料同时打样品。但是最后因为设计师的矫情,和面料本身的手感问题,下面打样了这么多个包,都没能让设计师们满意。

Pic 014_14.jpg

▲ 为了确保打样顺利,选用了几种不同的材料来打这样方便对比

然后又是新一轮面料筛选,最后在苏州找到了一家新的面料供应商,这家公司常年出口雨衣和化工防护服等特种服装。他们的面料也是一种复合PVC面料。但不同于之前那家大型渔衣面料,这种布料更细腻手感更柔软,比较接近最早的丁腈橡面料手感。最终选择用这种面料再次打样。其实在这种反复打样的过程中,设计师们不仅了解到各种面料以及特性,对于相关的各种国标、欧标标准越来越熟悉,比如欧盟Reach标准、DOP或DEHP等有危害的化合物。最重要的是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背包的功能设计与内部空间得以越来越完善,长期的打样也可以磨合与工厂的关系,增强彼此的耐心和信任。

Pic 015_13.jpg

全新主面料配合小牛皮、五金配件效果也不错。但是正当要签订合同准备生产的时候,对方工厂又怂了,因为如果在合同上白纸黑字写清楚各种测试标准,并且要面对各种质检的时候,对方自知能力达不到如此高要求的监测,就干脆主动推掉了合同。这样就又回到新一轮寻找面料的过程中来。又经历几次波折,才最终找到现在这家供应商,他们长期生产出口欧洲幼儿园或其它室内儿童活动场所的功能面料,也制作出口日本、欧洲的儿童雨披等服装面料。通过反复沟通检测,当收到检测报告合格的邮件时,这件事也算最终敲定。实现材料安全无毒看似平凡,但对于初入行业的工业设计师却经历了几个月的反复。

Pic 021.jpg

▲ 正面车缝线在打样样品和大货生产之间的对比和取舍

原始设计的正面车缝线特征是背包上最抢眼的视觉元素,但是在后期生产大货却无法做到预想的效果。尤其是正反面的四个转角位置,无法做到顺滑转弯。并且因为合包是最后一道工序,这里在加工时出一点错,整只包就白做了,所以加工废品率会极高。所以在面对设计与商业的时候,有的时候必须要有所取舍,后来又是各种折腾,打样磨合,并且把样品带给不同的朋友看筛选等等,最终选择了现在的更接近市场成熟方案的滚边圆角样式。

再后面就是摄影师拍照、完善包装以及网站设计,上市。

s2.jpg

Pic 023_06.jpg

▲ 背包内部也做了详细的使用习惯行为的调研并做了功能模块的设计划分,让你的物件在包内整洁有序。

Pic 024_04.jpg

回顾这一年的开发历程,他们说收获很多,但是也走了很多弯路,整理出下面几条很实际的经验,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1.在合伙人都是设计师背景的前提下,首先要做好思想准备,在研发和之后销售推广过程中有大量你不擅长的东西要去处理。设计只是其中最初的一环(所以很可能只需要一名同事全权负责就足够了,把团队其它资源释放出来处理未知领域)。如果无法请到其它关键环节的专业人士加入团队,请至少多咨询其它领域的专业人士,并保持耐心,留够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犯错。

2.很可能你能获得的生产资源讯息非常非常有限,甚至可能只局限在阿里巴巴和专业展会上。那么你可能首先需要弄清楚自己的产品需要满足哪些标准,包括产品性能以及安全标准。性能标准越清晰,和工厂沟通效率越高。可能的话,把这些标准(以及要通过的测试)列入合同,并通过合同流程规避一部分风险。

3.永远不要只找一家供应商打样和报价。

4.制作样品很重要,也很花时间。很可能会花大量时间在等待打样,不满意样品,调整后重新等待打样的过程中。所以请寻找途径加速打样流程。打样、配件开模、配件交货期等等有太多步骤需要预留时间。请尽量统筹好或预留足够多的机动时间留给设计之外的工作和协调。另外有生产经验的打板师能够预判相当一部分生产上可能遇到的问题。

5.小团队做产品起订量往往不大。各种流程正规品控完备的大型工厂不做小单,愿意做小单的小型工厂又往往缺乏基本的品控意识,很容易陷入两难。这里的平衡点需要自己去慢慢摸索。

6.小团队的时间精力都非常有限(这一条格外有感悟)。做第一款产品请尽量只抓好产品最核心的几个特点。其它方面请尽量按照业界通用方案去执行。不要尝试在左右方面都强行突破。请在样品出来后,让目标人群里不是设计师的人群多试试样品。你会得到更全面有效的用户反馈。

7.专业的供应商和“大路货”供应商的差异是全方位的。虽然寻找和甄别都需要时间积累。但前期选择合适的供应商能省去后期大量精力。

EEE.jpg

Q: 你们之前是一家设计公司,是什么促使你们转型做自己的品牌和产品?

A: 设计公司我们做了两三年,在大多项目中,由于与客户沟通需求不畅等各种原因,我们团队常常陷入通过加班、反复修改方案(当然还有追尾款)的循环中。这让我们认识到小型设计事务所盈利模式的两个关键点是:有一个强力的沟通渠道,以及必须依靠年轻设计师的大量加班工作时间来出活儿。

我们觉得这个模式我们可能没办法坚持十年二十年。

仔细思考后,还是想建立一套作业标准,即大多数项目都可以依照这边标准执行,通过复制和迭代积累而盈利。这样才想到可能需要做一个实体产品的品牌。

比如生产供应商控制和品控规范建立了,我们就可以顺着一直做下去。

公司品牌形象和产品规划好,品牌就可以通过使用方式和形象来推广,不会通过“这是一家便宜活又好的设计公司”来模糊推广。

所以做品牌会是一个自己在关键节点能控制更多的个体,一个形象更清晰的公司,一个可能建立更合理的盈利模式的方式。

刚好那个时间节点去海边收到这件渔衣的启发,我们有这个把在生活角落里的好看和好用的产品带回日常生活的想法。然后去做了不少市场需求方面的调研,于是顺理成章的有了目前这个品牌。(当然,对设计师团队来说,无论做什么,都需要至少部分成员完全跳出设计师的角色从事其它工作的,这一点至关重要。)

Q: 为什么选择背包作为第一款产品?

A: 几方面原因吧。首先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大众消费者还是更习惯于消费在别人能看到的地方,比如汽车,比如服装等等。我们不想做太小众的产品,于是选择了一个服装行业的延伸线,箱包类。

在同一时间,我们接触到渔衣这种工业面料后,发现它防水耐磨的特性很适合做背包。再研究了下这个领域内的品牌分布,发现包括我们自己在用的背包,好看的往往很难用,实用性高的往往又很丑。在街上最常见的居然是各种瑞士军刀授权的各类黑色背包。于是我们确认这个领域是有足够需求且有足够改良空间的。

切入一个大众市场,做一个细分定位的品类,于是背包成为了第一款产品。

Q: 只是一只背包?为什么需要花一年多时间(这么久)才做出来?

A: 我们开始也没想到会需要这么久。但做的过程中发现在国内这个生产供应商鱼龙混杂的世界,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材料需要极大程度仰仗找到一家靠谱的面料供应商。而这方面工作我们是不熟悉的,开始也只能在阿里巴巴上寻找。所以这一部分工作消耗了大量时间。

另一方面,设计方面出来后的打样,修改再打样,以及多次的送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物理和化学安全检测都需要花时间。更不用说和背到各地去做使用测试消耗的时间了。

所以总体来说,一件产品诞生在设计之后消耗的时间本来就不少,加之我们在设计之外的各方面经验都有所欠缺,所以消耗的时间就更多一点。
当然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次的积累会对下次的效率有极大提升,所以下次会快很多。这也是做自己产品和做设计公司的区别。

Q: 你们的Sologan “Respect the Pro”有什么含义么?

A: 最初的含义是在我们接触到渔衣面料等各类工业面料时,发现这类材料有很好的物理特性且手感和外观都不错,而这些面料大众消费者通常是接触不到(或者不会接触的)。我们觉得这种专业的面料(PRO)是有足够空间来做民用消费品的,并且我们很欣赏这类面料(以及一部分专业加工工艺),所以有了Respect the Pro这个词语。

后来我们逐渐接触到各类加工工厂,发现能够输出稳定专业品质的工厂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以及坚定的态度,这件事本事就非常需要我们敬佩。这是我们眼中真正的pro,和他们接触中我们始终在虚心的学习。

所以一头一尾,产品的灵感材料和产品最后成型的关键加工环节都是我们眼中的“专业”,这就是为什么品牌的slogan是“Respect the Pro”.

Q: 这款背包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

A: 主要有两个特点:风格上的通用型。使用上的仪式感。

我们观察到不同国家地、地域的人除了吃住方式存在明显区域特色,在穿着和出行方面已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了。 所以我们想做用户适用面更广的设计,让这个品牌每款产品从外观到使用上都没有明显的风格偏向(比如夸张的造型或绣一条龙上去),具有一个通用普世的“好看好用”的特征,让产品自己产生亲切的好感。为此我们去掉了很多多余的设计元素,仅保留了具有足够功能性的设计元素。

第二点,我们发现包括我们在内的不少人,都有轻度的整理癖。尤其是常出门的人,什么东西放到哪里,怎么放都有很固定的套路。很多时候甚至不在于这些东西这样摆放是否最方便拿出来使用,而是都摆好了,内心得到了片刻的平静和满足。心理需求导致这些套路神圣不肯侵犯。

所以我们就从拉拉链的速度(阻力)和把背包摊平便于整理等几点上,刻意减慢一些这个收纳的过程,让你在收纳时,给这种“我正在把背包变得有秩序”的心理需求做一些加持。 像一本老书《情感化设计》上所写,心理有期待的产品用起来会更好用。未来这两个核心设计特点我们会延续到其它产品上。

Q: 有什么想和设计同行分享的么?

A: 最大的体会就是设计之外的世界很大。多接触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人,再返回头做设计可能会有更多收获。

拿我们自己来说,本来我们定义的目标人群总体来说是从事创意行业的人,就是老老外说的“create and consume”这群人。但可能是因为我们的产品的外观通用性设计以及功能较实用,我们发现实际来购买的人群有有一半都不是我们最初设想的人群,包括律师、科研人员、销售、会计等等。

我们反思了下,觉得应该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影响到审美的整体提升。所以做设计是虚拟的”persona”已经不是几年前那种能很很精确抓到的persona了,如果做的是大众产品品类。

我们的意思是,在设计阶段做的种种假设,真正做出来后很可能会被各种打脸。但这些被打脸的地方正是以往我们接触不到的环节和角度。 所以才是值得鼓励去接触和学习的。

Ps.目前大好商店(淘宝搜索店铺大好商店)和大好微店都可以直接购买到未行的背包。购买信息如下:

we.jpg

㊟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这里了解我们做过的产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