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宗萨社区到藏区手工艺的思考

2018-09-03 微信:dahao-dahao

悠然静谧的宗萨河谷

宗萨(Dzongsar)是四川省德格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一个偏远山谷,位于长江和黄河的上游,当地居民的生计主要依靠放牧牛羊和种植青稞。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宗萨寺庙翻修时,它在内部建立了由少数留下传统工艺知识和技能的老人领导的手工作坊。

现在这些工作坊已成为传统工厂和企业的培训学校。目前有二十七个工作室,其中一千多名工匠分散在十三种传统工艺中工作,如失蜡铸造、陶器、唐卡、木雕、金银加工、锻造、泥塑黑陶以及各种由牦牛绒为基材毡制和编织制成的纺织品。等。

洛热彭措是宗萨藏医院的主任医生,在保存西藏的医药与文化遗产上,是相当主动积极的影响人物。洛热彭措从十六岁起开始学习西藏医药,他也研习藏传佛教、文法、诗歌、天文、艺术、木工与雕塑。

自1983年起,他开始推动环境保护、贫者医疗服务、文化保存等小区服务项目,并将传统西藏手工艺的课程(工巧明)引进宗萨佛学院。

为了支持西藏工艺传统的可持续性,像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学会这样的NGO组织来到这里提供培训研讨会、产品设计和开发支持,与工匠作坊一对一的指导,并帮助改善当地环境和开拓国际市场。

dzongsar_home.jpg

宗萨河谷的手工艺作坊分布地图  @ KHAM FILM PROJECT

11922636214_c969c42f4c_k.jpg

宗萨黑陶

西藏陶艺家被称为Dza Mkhan。 Dza的意思是“粘土”或“陶器”,而mkhan的意思是“制造者”。宗萨黑陶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了几代人的传承。

在西藏引进金属制品之前,许多工匠专注于用黑陶制作生活用具,如锅具、茶壶、酒壶和花瓶。

最近几十年随着现代工业日用品的进入,黑陶生意日渐没落。

Lag-Zo-2016-01.jpg

在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之后,这里只剩下一家黑陶制造作坊。 2003年,扎西南江在德格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宗萨建立了一个陶器工作室,以保护这一传统。作为家庭第四代制作黑陶的人,他在他的工作室教过三十多名学生。

当他在2010年开始患上风湿病时,他的儿子接任。现在车间里有十八位全职陶工,全都来自当地村庄。

他们使用天然材料制作石材、木材和皮革工具,并从当地山区收集粘土。

他们的产品包括用于家居装饰的茶壶、茶杯和花瓶,以满足新的客户需求。

2001年洛热彭措老师让我担任黑陶班老师,并特别叮嘱我要对残疾人、穷苦百姓、孤儿、流浪汉等没有手艺的人教授黑陶制作。如同牧人要吃糌粑,我的一生也从未离开过黑陶。与黑陶手艺的相伴,是最感恩,最温暖的一生。

--扎西南江,82岁,黑陶班老师

Lag-Zo-2016-2.jpg

Lag-Zo-2016-3.jpg

Lag-Zo-2016的副本.jpg

黑陶作坊陶工工作场景

藏香烛

本来坑烧工艺的西藏黑陶过于原始已经很难适应现代餐饮具对于安全易用性的要求,我们转换思路将西藏黑陶用作香氛蜡烛的容器,并将传统藏香再升级,摒弃传统线香的形式,从藏香植物提炼出具有药效的精油,应用于现代香氛蜡烛接近无烟的产品中,保留传统精华的同时让产品更加易用、实用,更加健康环保,搭配黑陶容器装置和传统藏纸包装,在产品设计的细节我们也做了很多细致的创新,让你从视、味、触全方位体验来自纯正藏香的香氛蜡烛套装。

✪ 藏香烛由大好設計河山、若谷与北京措瓦联合开发。蜡烛容器部分采用的就是麦宿黑陶。

s2.gif

s1.gif

s3.gif

我们邀请专业调香师深度调研传统经典藏香的味道,再进行创造和升华 ,基于传统藏香能够带给人们的安神与静谧,藏香烛独有的全新气息能够更加现代而易用于现代家庭空间。黑陶自身的气孔与结构能够很好的吸收蜡烛本身的味道,色味体浑然天成。

Lag-Zo-2016.jpg

青铜器

Lag-Zo-2016fewe.jpg

西藏青铜艺术历史悠久,但最早的书面记录可追溯到十九世纪初。 Dzongsar Khyentse以失蜡铸造和砂铸为基础,开发出一种独特的青铜风格,称为藏语中的khyenle。 Khyen指的是宗萨钦哲仁波切的佛教血统,le意为“青铜器”。凭借其独特的材料和精湛的工艺,它赢得了很高的赞誉。它涉及各种技术技能,包括拉伸、粘土雕刻、失蜡铸造、砂型铸造、金属雕刻和模具制造等,工匠必须掌握所有这些技能才能制作雕像。

Lag-Zo-2016-2.jpg

Lag-Zo-2016-3.jpg

Lag-Zo-2016-4.jpg

金银匠

在西藏金银器被称为 GAWA。“GA”是指“雕刻”,WA指的是制造它的人。在西藏的一些吴曾地区,ga在社会中的地位很低,而在其他西藏地区,如哈姆地区,他们是很受尊敬的工匠,主要是因为他们用他们的技能获得更好的收入。

Lag-Zo-2016-11.jpg

Lag-Zo-2016-22.jpg

Lag-Zo-2016-q.jpg

唐卡
唐卡是藏传佛教影响下遍及藏区的布画。他们通常是宗教性质的,他们描绘佛教的神、罗汉或僧侣,主要描绘宗教人物的生活场景。另一个共同的主题是藏曼荼罗或描绘宇宙精神的绘画。它们用于寺院和私人住宅中礼拜、冥想或仪式。一些作为教学工具,比如绘制人体和系统的医学唐卡。唐卡传统在不丹、尼泊尔、印度北部以及中国和蒙古的部分地区延续。

Lag-Zo-2016-767.jpg

SDIM3771.JPG

SDIM3773.JPG

SDIM3772.JPG

唐卡颜料主要来源于矿石和植物,矿石源于喜马拉雅山取自当地。

Lag-Zo-2016-78.jpg

纺织

Lag-Zo-2016fff.jpg
普鲁是一种条纹毛纺织品,是麦宿藏族传统编织的一部分。这种布常被用于家庭制作衣服,这种布料是子乌现代纺织品的基础。子乌只使用天然染料,从矿物和植物材料中提取,如大黄、核桃壳和靛蓝。通过遵循这种老的染色技术,子乌创造了很多独特的优质产品,保护了自然实现了可持续,并将买方直接与麦宿社区联系起来。

Lag-Zo-2016-01.jpg

子乌是藏族人民在麦宿创办的一家社会性企业,致力于保存藏族传统手工艺,开发新产品。在这样一个有着上百种传统手工艺品和古村落的地方,子乌领导着他们生产着漂亮的纺织品。

Lag-Zo-2016-89.jpg

从历史上看,工匠同时也扮演着设计师的角色,创造基于当地审美和社会文化要求的产品,这是因为过去交通和信息的落后,他们的用户主要来自于当地。

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带来的快速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孤立了这些匠人,因为当地的老百姓开始转向了廉价的工业制造的替代品。

而这些工匠往往缺乏了解和探寻外部世界和市场的机会,这种孤立造成了传统手工艺产业的衰落甚至消亡,多数工匠们转向农业或者其他行业谋生。

此外,随着年轻人涌向城市中心寻找新的机会,传统工匠不太可能继续通过家庭或学徒传授这些知识来保持手艺的可持续传承。

流传下来并发展了几千年的手工艺文化与传统可能在一代人时段内消失。

这种面临的手工艺存亡危机不单在藏区存在,在世界范围内都不外如是,似乎这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发展必经的阶段。

中国蕴藏着巨大的传统工艺文化宝藏和基于地域化独特的自然资源而亟待挖掘,如今北欧、日本或者美国的一些大学或者NGO组织基金会都开始成立文化遗产保护组织来激活地域文化活力和可持续性。

我们可以去记录并传播,

可以去推进与当地人的沟通有无,

可以去做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归档,

可以去思考商业与现代的企业管理带给地域的可能性,

我们试着去探索、了解、研究、创新,

执行产品设计开发或企业培训,

或者打造一套自己的系统平台来连接设计、商业与工匠文化。

我们可以将工匠重新定位为创意经济的领导者,

并为工匠及其社区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支持,

以恢复和维持他们的工艺传统来创造更大的价值。

㊟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这里了解我们做过的产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