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九年十一月闽北古民窑考察記行

2019-11-12 微信:dahao-dahao

冷月 / 闽北古窑口的青白瓷大罐,此次考察收获的最为喜爱的一个罐子。


古民窑,了解的越多,越想去实地看看,去发掘未被人在意的器物以及背后美学价值的过程,会让人心潮澎湃、乐此不疲,这次可算是一场逐心之旅。

浙江和闽北地区是中国历史上古代窑口烧造最为集中的一片聚集区域,高古的窑口比较多,所以在十一晋冀豫民窑考察一圈后,制定了这次的考察之旅。

有趣的是罐口边缘这块缺口,不同于后来磕碰的残破,而是在上釉前,在制胎的过程中就破掉了,只是当时的工匠并没有在意,仍然上釉,覆盖住了缺口部分,并且完好的烧制出来。整个罐子除去这一缺损外其他地方都很完整,没有裂纹,胎体为黄土胎(红色为泥土未清洗)。

柔和温润的釉色和细腻的开片,饱满的造型留下手拉坯的痕迹。


自然 natural  / 纯粹 pure  / 正直 integrity / 健康 healthy 

对于柳宗悦书籍的精读是从对中国古民窑的关注开始,随着接触的深入,越来越觉得他书里的观点与自身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只是书中观点更为深度,梳理的更为有条理。民艺之美,无心之美,可能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楚,不过上述四个关键词应该可以更为言简意赅表述民艺之美的一些特征。
中国在二十世纪历尽战乱和动荡,古民窑中有一部分遭受破坏,不过中国有着数千年的陶瓷业积累,地方四五线城市的山里、古玩市场还是会保留着很多窑址痕迹和标本样品,这些客观的存在是我们不断外出考察的原因所在。在柳宗悦《物与美》的书里,讲到井户茶碗和乐烧茶碗的制作与审美差异,让我欲想去一线寻找这些充满着丰富内涵与自然美感的民窑器物,去感受这些不刻意、不炫技、自然而然诞生自古代工匠之手的器物之美,也算做在传统国宝收藏圈之外的另一种探索吧!

关于为什么对于古代民窑的罐子着迷?最初源于我的直觉,就是喜欢,后来看了柳宗悦的书,大概找到了原因:

1.这些大罐在古代都是日用之器,用来储存之用,比如酒、粮食、以及用来腌渍,因为没有什么刻意用于摆设陈列的心里枷锁,器物身上最能够保留工匠制作之时的情绪与自在。在器物制作之时,这些陶工们也不会想到这些罐子在千年之后会被用来作为花瓶摆设,如果他们早知如此而小心翼翼,估计也做不出来如此自然、率性、自在的器物吧!
2.古董器物,优势在于经历长时间的洗礼,这会给器物带来沉静温和的美感气息,而时间的跨度又让很多器物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性,比如收藏一个古碗、酒杯之类,由于工艺所限和水土侵蚀,很多都已经斑驳不堪,更别提在当下的生活中去使用,而如果要说去收藏保存完美的器物,那就到了国宝范畴,很多售价高昂,不是我们普通百姓玩得起的,而罐子在古代的实用性失去后,放在如今的室内摆设作为摆件和花瓶之用,又有了新的功能,况且保存完好的古代大罐饱满、优雅、大体积的形体放置在室内会直接影响到空间的美感氛围,让人喜不自胜。

3.民窑大罐关注的人少,仿冒品也少,价格低廉,年代与传承的因素也很少对罐子类器物产生大的影响,收藏标准主要还是美不美,能不能打动你。

|路线:武夷山-浦城-水吉-建阳-邵武-南平-建瓯

|时间:2019.11.05-2019.11.10 

|人员:大好、文文、谢小个


武夷山租车,到新开武夷山博物馆,后绕武夷山后到遇林亭窑窑址。窑址视野景致极佳,有点像在日本的山里,窑址设施修建的比较完善,一路下来算作最好的了。

IMG_8415.jpg

SDIM9619.jpg

窑址处和溪水里遍布匣钵碎片,依然可见黑釉碎瓷片。

SDIM9613.jpg

窑址两侧和周边溪水里随处可见的遇林亭窑建盏碎片。

日本美术馆藏金彩遇林亭盏。

IMG_84152.jpg

在武夷山,有从上海搬迁来的做茶的朋友,也有从景德镇搬迁来做陶瓷的朋友,虽然未见面寒暄,依然可以感受到在武夷山的安静与好。

IMG_8488.jpg

时间赶急,浦城没有安排过去,算是一大遗憾,直接驱车赶往水吉镇,建盏的核心窑址区。池中村和后井村是建盏核心窑址的两个村。满地的红土和建盏的招牌是特色,现在市场热柴烧,很多人搬到山坡上烧龙窑,一些当地的农民也参与其中,据说比较热的四五年前,闭着眼烧建盏都能赚的盆满钵满,农民加入进来,干农活和烧建盏两不误。

但是市面上的大部分建盏烧的真是差,坊间说这是新建盏,五颜六色,绚丽夺目的釉色实在欣赏不来,导致后面逛在建阳的整个建盏一条街都有点反胃和麻木了,因为一家满意的都没看到,包括所谓的大师作品。

IMG_8502.jpgIMG_8504.jpg

水吉的龙窑柴烧建盏,乌金釉的感觉好些。

IMG_8508.jpg

后进村不远的芦花坪建盏窑址,因为去的时候正在修路,挖出很多新的碎片散落路两边,收获满满,来之前听朋友说很难捡到什么东西了,窃喜。

IMG_8519.jpgIMG_8514.jpg

建窑芦花坪窑址陶瓷碎片整理,建窑历经好几代烧制的除去黑瓷黑盏外还有丰富的青白瓷产品。

铁胎乌金釉盏

从建阳到邵武,开车一个多小时,山路绕弯弯。到邵武有朋友接待,心里踏实不少。在邵武两个半天最为感动的不是陶瓷,是接待的朋友,全家出动,全程陪同,一起逛古玩店、博物馆,十分感激,都有些不好意思。难得交心是知己,只是后悔最后走的时候没有拍一张合照,纪念一下。只能期待上海相聚。

邵武窑口主要分布在四都青云山,以烧青白瓷、白瓷为主,兼烧黑瓷。从地域关系考察,闽北瓷窑受景德镇的影响较大。

IMG_8633.jpg

邵武东西多,罐子多,与周边的县也有很多的古玩交流会,氛围很好。

IMG_8632.jpg

这类紫砂红土胎的罐子在闽北窑口也较常见,年代较晚,多为清代烧制。

IMG_8649.jpgIMG_8721.jpgIMG_8728.jpg

宋代的两只白碗,南定,应该是赣闽浙这边的南方窑口仿烧北方定窑的白瓷碗,胎很薄。沁釉也好看。



IMG_8768.jpgIMG_8797.jpg

南平一无所获,只有逛博物馆,看来东西还是在县城。

IMG_8831.jpgIMG_8833.jpgIMG_8836.jpg

闽江午后光景,累到困倒蒙头回建瓯。这次出来还有一件事就是文文的大学同学大蛮结婚邀请,所以决定提前到闽北转一圈,之后回建瓯参加婚礼。出乎意料的是,建瓯东西多到应接不暇。

IMG_8860.jpgIMG_8853.jpg

SDIM9650.jpg

静谧河

SDIM9830.jpg

SDIM9700.jpg

明代福建青白瓷罐,跟火药罐一样具有地域特色的器型,完整好看的也难找了。

之前发过的纺锤形大号青白瓷罐,像这样大个,窑变效果好看的极少。

烧变形的明代青白釉罐和碗,在当时都当做废品丢掉垃圾堆才保留到今天,反而有特别的味道,插个花不错。

IMG_8884.jpg

SDIM9712.jpg

一侧烧坏的青白瓷罐

IMG_8902.jpg

这个瓶子在我到达古玩店的前半小时被人预订,与心爱器物就这样擦肩而过。拍个照片留念。

IMG_8917.jpg

IMG_6043.jpg

这类宽肩气质独特的大罐从唐、五代到宋代都有烧造,在邵武青云窑出土挺多,但是如今这么完好、釉色独特的很少见。过去作为储酒罐之用。

SDIM9769.jpg

SDIM9773.jpg

气质绝佳。

IMG_6087.jpg

片头拍摄的冷月大罐,冷色的白釉很好看。

IMG_6090-2.jpg

黑月罐,有这么漂亮釉色的,器形还算可以的应该独此一件吧!


㊟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这里了解我们做过的产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