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功夫茶具搭配 / 来自于潮州颐陶轩古陶瓷博物馆
如果没有各种机缘,可能从来不会想到要去潮汕地区走走看看,除去牛肉火锅,在古陶瓷方面了解的十分有限。或许是在现代陶瓷产业领域,潮州瓷一直声名在外,无论是工业陶瓷、生活陶瓷以及背后的历史与商业逻辑,这些激发起一股子好奇心来,出发之前做了不少功课。粤东潮汕到闽南的漳州、泉州地区,其实有着类似的地缘环境和古陶瓷的发展背景,自成体系,从外贸到设计,从人文到商业,可以统筹来看。这次到潮汕之后的考察路线几乎都是随着新认识的朋友随机确定,没有计划的考察行程充满了很多的不确定性。
可能正是由于从事产品设计的缘故,自从两年前接触古民窑陶瓷以来,一直怀抱着开放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不同历史年代和不同地区的古陶瓷产品,尽量不抱持偏见和先入为主的观念,抛开一些古道具审美与设计品审美的条条框框与界限,反而更能够深入在地的陶瓷面貌和产业中去,带来新的灵感与启发。
了解潮汕漳泉的古陶瓷,或许可以从李朝陶瓷获得一些线索。虽然材料工艺以及产品的造型特证会有很多差异,但是从所处的发展时期,外贸陶瓷的交流以及产品的设计语言角度,会发现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年前从日本旧书店淘的这本《李朝白瓷抄选》,内容甄选质量高,产品种类也比较全面,可以跟漳窑、德化同时期的白瓷相对比。除了白瓷,东南沿海地区的外销瓷和李朝还有不少青花与彩瓷的产品,有趣的是,到了李朝陶瓷中后期以后,因为各种政治因素与政权更迭,陶瓷产品逐渐摆脱传统中国陶瓷审美的影响,不断进化形成自己的风格,而这与潮汕漳泉地区外贸陶瓷的背景会有很相似的产品导向,因为更多是外销海外市场与定制化,产品的面貌变的更为现代化,国际化以及跳脱于清朝繁缛审美的束缚。
漳窑的米色釉更早一些,大约明代中期,青花彩瓷类产品晚一些,潮汕地区当时的产品更多为中低端,但是产量很大,延续生命力强,很多彩绘的产品设计有很强的地方民艺特色,这片地区人们热情好客,务实纯朴,接地气,有着自己的生意经,从当地产品本身的设计与商业模式以及实地考察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有所体验。
记得这本是安藤雅信先生推荐的李朝白瓷的书,内容很不错,看样子有些年份了,里面还送了一张Fuji相片。编者是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馆长,有很强的专业度,书里有两篇关于李朝白瓷的文章,堪称典范。最近半年多来关注潮汕闽南地区的陶瓷,忽然会有很多同时期陶瓷的新认识。
潮州-汕头-漳州-德化-泉州 / 2021.05.02-2021.05.08
清代,漳窑米色釉大碗,釉面皮壳很润,器形饱满优雅,我跟朋友说我去漳州看漳窑米色釉的器物,第一直觉就是像漳州或者闽南人的热情温和与憨厚,漳窑的胎比较厚,造型呆笨拙拙的,釉面开片但是温润如玉,容易沁色让质感富于变化,拿起实物来真的让人爱不释手。很多玩古道具的朋友可能不自觉与北方的高古瓷去比,会觉得漳窑拘谨,殊不知漳窑基于外贸瓷的地域背景让其更为国际化,具有近现代设计与商业性的产品,用纯艺术层面的自然与无心之美标准去衡量,完全没有可比性,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最容易看懂漳窑的现代感与创新性。
潮州老街的中山路,如今的古玩店从早先聚集的市场分散到这条街的两边,比起南边拥挤的网红小吃牌坊街,这条路最有料,也有不少潮州传统的手工艺店铺。潮州给我的印象是一座有历史的古城,在这里出生长大的有国学大家饶宗颐先生,他那颗不断追逐的自由心给我很多思考与感动。
潮州地区的产品商贸特征明显,不会端架子,不矫情流连于传统,脚搭实地勇于创新与时代同行的实干精神可以融合进当地人们的产业与生活中,潮州瓷在生活卫浴类陶瓷以及生活类陶瓷产业都名列前茅。
公鸡彩绘碟,潮州枫溪窑代表性的产品,公鸡形象,几笔下来,生动自然,这个是一个老板DIY作品。
后来在古玩店看到买了好多个。潮彩作为广彩的一个分支,我觉得在产品中应用触及到民众的生活深处,印象中在很多港餐厅也会看到好多公鸡餐具,热闹又喜庆,很多图案元素形成当地独特的文化。民国时期,枫溪的大窑五彩瓷广销海外,多为釉上彩。
颐陶轩潮州瓷博物馆,馆长李炳炎老师,研究潮州瓷的专家,出版多部潮州瓷专著。在博物馆的三层,陈列着潮州瓷在宋代窑址笔架山窑的很多器物标本。
潮汕闽南地区的窑口,自古就生产制作一些塑像类的产品,这些产品很多带有明显的中西融合风格,因为作为外贸港口,从泉州刺桐港,到漳州月港厦门港以及潮州港的兴衰交替,多国商人在这片地区生活与商贸往来,陶瓷的设计和款式深受海外文化影响。
近代到现代,潮州工夫茶具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这些潮州红泥壶与白色、青花的杯盘搭配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经典。
凤凰单枞、潮州红泥壶、工夫茶,潮州彩瓷、饶宗颐,这些都成为潮州文化的名片,每一个都值得深度去研究。
从潮州到漳州,说来也是奇遇。最初的计划是从潮州直接回上海了,但是心心念念的漳州窑吸引我想去漳州看看。而就在计划去的头天晚上,发现微博上有条留言,漳州顔文树发来,因为看了之前我三月份泉州的考察文章,说是有空可以到漳州也看一看,东西也很多,可以带我转一转,我看了激动不已,回复说我明早就去,你在吗?第二天一早加了微信,中午我就到了文树的公司门口,堪称最快网友见面。
文树是地道漳州人,外地工作多年后回漳州发展,主要做室内设计。他的家和工作室都是旧房改造的空间,令人轻松惬意。最近两年他也是沉迷古陶瓷,着魔似的有空就去跑地摊儿古玩城,买东西一股劲,最近尽买小杯子。
很喜欢他家空间的材质感,现代设计品与古代艺术品、民艺品的自由搭配,非常符合我个人的喜好,厅里的老狗跟器物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书法画作来自福州戴老师,也是漳州人。此次正好赶上莫凡在文树艺廊空间的展览,碰到了很多网友,很多都是三月在福州没有见到的朋友。
老来乐。
本来文树今天要布展的,结果我来了,都带我到处逛,很不好意思。这是到了晓艺的古道具店,淘了几件器物。
漳州博物馆有漳窑专门的陈列展厅,内容丰富,展陈分类都下了功夫,很有看头。从对于漳窑的粗浅印象,到深度关注和了解,完全是两种认知面貌。可能听朋友说的前两年漳窑的热闹景象更多是关注实用性强的茶盘茶杯,实际漳窑的关注度和人们的了解程度远比我想象中的少,漳窑带给我更多的是现代设计与商业的启发。
漳窑米釉,可以结合李朝白瓷、荷兰代尔夫特白瓷来看,无论是造型颜色,开片的质感以及易沁的一些特性,独具特色,很值得玩味。相较于德化瓷土与工艺的精致与完美,我更偏爱漳窑的中庸气质。
喜欢这个盘子,印花,划圈圈,尽是近当代的设计演绎。
无论是划花、剔花、压坯、贴塑、漳窑没有工艺与材料上局限,设计应用的很大胆,做出了新意和现代气息。因为贸易与商业的繁荣,能看出漳窑陶瓷从设计、加工制作到商贸都很成熟,这也是作为设计师感兴趣和关注的点。
除去米白釉、青花彩瓷产品种类丰富,外销的克拉克瓷蜚声海外,还有不少素三彩的盖盒、水滴小物件。
漳州地区清民国时期的茶道具,跟潮汕地区互有异同。
molly姐从漳州晓艺那带回来萌狮,放在工作室门口很搭。
在漳州,认识了在德化做陶的国贤,于是从漳州到德化,又是有人全程陪同吃喝玩乐,只是在德化停留时间比较短,很多地方没有来得及去看。听国贤说德化的现状以及跟景德镇的对比,来德化已经好几年了,最近有计划搬到景德镇去,那边的氛围以及可以玩乐的朋友更多一些。
第一次体验拉坯,用德化的泥。国贤说德化的泥不太适合拉坯,传统产品里更多可以看到印坯以及贴塑泥塑的产品,在博物馆里也会看到很多炫技的作品,德化材料工艺可塑性很强,可以做精细高档的产品,这方面德化白瓷确实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国贤也在不断进行德化白瓷新质感的探索。
国贤的工作室在德化西北郊的村子里,安静的老房子在山脚下,四周都是村庄农田。
柴烧与白瓷,从茶道具到雕塑小物,国贤都有在尝试,有闲余时间也会去县里古玩城转转买些喜欢的老器物,最新在做的是基于泉州清代磁灶窑的白瓷小香炉,可爱实用。
左为国贤德化白瓷小香炉,右为漳窑贴塑兽首弦纹小瓶。
福兴乌鸡排骨饭,好像是个在德化的人都知道。真的好吃。
德化陶瓷博物馆的产品比较杂乱,但是有不少特色的标本,比漳窑种类更丰富,而且一直延续到现在没有停烧,这些是漳窑比较欠缺的。如今的漳窑很少本地人会关注,更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陶瓷产业,复烧的产品品质离着早期的产品有着很大的距离。
德化的国际知名度也更加高一些,国内外有很多德化窑专门的书籍。
此次也正好赶巧碰到应健老师在德化,去他那边畅聊了一下德化以及古陶瓷的事情,他收集了不少德化标本,拿出来上手把玩。
后面是此次外出考察收集到的古陶瓷器物。
清代,潮州枫溪窑四系绿彩壶,晚期潮彩器物多繁复艳丽,这件釉色暖白开片有点漳窑的味道,绿彩率性而为,装饰点缀而不媚俗。
德化的一些药罐器皿和烧变形的碗盘。
漳窑塑面弦纹小瓶/ 德化窑小鸟水滴,漳窑和德化泥土特性不太适合拉坯,却比较易塑细形,在明清民国时期产品设计中融入很多泥塑装饰和产品,很多也是外销定制的款式和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
漳窑笑佛。
清代,漳窑小瓶,传统制式,釉水温润如玉,瓶口破损的地方更像是画龙点睛。
清代,漳窑贴塑蟠螭纹蒜头瓶,贴塑工艺点缀也算是潮汕漳泉地区明清窑口产品的特色,釉色莹润开片细腻,贴塑细节手工感保留的很好,流畅生动而没有繁缛的匠气。
残破的躯壳,精神好。摘一段漳州博物馆里漳窑米色釉器物的描述:
『 施白釉泛黄,釉面呈大小不一的开片,以自然冰裂的质感,产生含蓄朦胧的韵味。』
清 漳州窑白磁壶承 / 粗看平淡无奇,但是器物背后,在器形握持以及颜色质感上有着强烈的设计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累积基础。
清,漳窑大碗,多为存放茶具之用。表面包浆皮壳就像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