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岛东滩湿地,鸟类迁徙的家园。
通过草编园认识老家在崇明的Peiei,她和同事一起去看了我们在septieme的黄草编展览,对于崇明岛芦苇项目有了新的构想,这也跟我老家山东无棣的芦苇帘产业不谋而合。在很早之前,就一直想要对于发展了几十年的家乡芦苇产业做点什么,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这次认识Peipei正好可以一起联手做这件事情。
由于生态保护的考量,东滩的芦苇要定期收割,丰富的芦苇原料却没有设计利用的价值,多年来都是粉碎或者废弃。在北方不少地方,芦苇材料却逐渐发展出自己成熟的产业形态。山东无棣,从八十年代到现在,芦苇帘产业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从过去最为原始的小批量木支架手工制作,到全产业链配套和生产销售的成熟体系,如今产业销售规模每年几个亿,占全球芦苇帘产量的70%左右,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并且成为滨州市的非遗,这样的发展不得不让人振奋。而作为设计师的角色,通过设计和资源整合可以平衡各自的发展规划,同时也为过度内卷的苇帘单一产品开拓一些新的可能性。
九月初,我们考察了崇明的东滩湿地公园,了解了崇明的芦苇品种和尺寸规格。
山东无棣的芦苇帘考察放在中秋节前后,更为系统的拍摄记录全产业链的所有细节。
考察日期:2022.09.11-2022.09.18
考察人员:大好、文文。
考察路线:上海-济南-滨州-无棣-古城-逯庙-崔家-大口河-黄河岛-阳信水落坡-泰安-上海
苇帘生产加工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拍摄,制作了六分钟的短片。芦苇帘的生产加工从原料收集到生产制作的机器工具,都是当地人的创新发明,如今的半自动织帘机也是当地个体户自己手工焊接生产出来的产品,后面不断发展壮大。而最初的版本我们在太仓璜泾也有见到,木架制成的织台,两边是栓了砖头的原始结构。
在无棣本地在80年代也是这样的原始制作状态,早期多数都是本土建筑材料作为盖屋的屋顶。后面国外有订单需求,为了提升工作效率而发明新的生产工具,现在的半机器半人工设备属于第三代。
无棣芦苇色泽洁白、质地柔韧,皮厚、节细、坚硬、纤维细,在日本有“铁杆”芦苇之美称。无棣县苇编业历史悠久,古代就有手工小批量制作生产。80年代后,产品由单一发展到多个规格,品种由低向中、高档发展,有门帘、窗帘,有大凉棚帘、小餐帘,还有室内绣花帘、屏风、苇帘画等。曾得到来无棣县参观考查的日本苇帘协会会长一行的高度赞扬,并接受日本十几次直接来图来样定制和大量订货。1987年6月,由省外贸公司在青岛和日本兵库县贸易株式会社签订了苇帘合作专厂合同,苇帘生产也日趋机械化、高档化。目前, 无棣县苇帘生产已发展到十多个乡镇,两百多个村庄,三万多生产人员。
初代手摇苇帘机,现在已经很少见到,多数都被半机器第三代机器替代。
最原始的芦苇去皮手拿工具,被沿用至今,堪称经典。
在作坊现场,老板用小帘子当做菜园的篱笆,就是欧美地区的实际用法。
苇帘出口到日韩多作为遮光帘,茶室民宿空间装饰为主;欧美地区多作为室外的院子篱笆使用,因为是自然材料,室外使用的生命周期也就两三年,随着风化腐坏之后,需求量一直比较大。这些大量的海外订单需求成为无棣苇帘产业发展的源动力。
黄河岛的芦苇,无论是黄河还是长江入海口的滩涂湿地,如今都遍布芦苇,成为候鸟迁徙地。
无棣当地集市上的牛羊交易市场。
贝堤,位于山东最北部大口河。千万年形成的贝壳层堆积厚达几米,粉碎用来制作的陶瓷就是贝瓷。贝瓷轻薄透明如骨瓷,性能坚韧不易碎,是本地很有特色的陶瓷产品。
山东省博物馆的北朝佛像。
去过济南无数次,第一次去省博物馆,里面的佛像和史前陶器真是过瘾。
大汶口和龙山文化。
离着无棣县不远的阳信水落坡镇,有着全国最大的民艺民俗旧物市场,方圆好几公里,分布着上千家的古玩旧物商店。我们第二次来到这里看看在民间还有什么样的芦苇制品和制作工艺。
芦苇在滩涂当地的村子里多数都是因地制宜制作的鱼篓,原来芦苇也可以分蔑编织制作,形态各异的鱼篓让人大开眼界。
在巨大的鲁北民艺市场逛了一下午,考察芦苇制品。原用作罩鱼的鱼篓,体型巨大(口径大约80-90cm)。糅合了粗芦苇杆做经,劈杆拧绳做纬和缠绕做口,整体浑然一体,力量十足。
擦洗了一下搭配上宜家买的灯泡,试了一下,特别有气势。这么大口径的民艺自然材料吊灯特别适合暗调大茶室,幽幽灯光下,蜿蜒曲折的黑色线条犹如有了生命力。
回程路过泰安,去南部的大汶口镇考差了一番,作为山东很有代表性的史前文化陶器,在镇子上的大汶河经常会冲刷上来不少陶器碎片。
大汶口和龙山文化是山东鲁中南地区史前文化很重要的两个时期。这次去到泰安南部的大汶口镇,位于泰安与曲阜的中间位置,在古代算中心之地。古玩店到处都是,七八十几个吧,这几年行情不好,很多也都倒闭了。但是镇上有一些私人博物馆,还有现在刚建好的遗址博物馆和公园。前几年镇子上偶有工地出土一些陶器,灰陶、白陶、黑陶都有,很丰富,也不值钱,现在东西少了。
大汶口的东西相信去过山东省博物馆的都会爱上吧!